韩墨流芳 解码韩城的文化基因与时代新声
在陕西东部的黄河西岸,韩城如同一方被时光打磨的砚台,“韩”字便是研磨千年的墨锭,在历史与现代的宣纸上晕染出独特的文化肌理。从“韩城书屋”那方艺术化的“韩”字标识,到古城墙青砖上的斑驳痕迹,这座城市的每一处细节,都在诉说“韩”字铸就的文化传奇。
一、“韩”字解码:从文字构意到文化图腾“韩”字的诞生,是远古生活智慧的结晶。它以“韦”表皮革束物之形,“倝”摹朝阳初升之态,“人”描井边汲水之景,三字合体,竟是先民在井口砌墙保障安全的日常图景。这种“守护”的本义,在韩城的文化脉络中延展为对历史根脉的执着坚守。
在韩城,“韩”字的意蕴早已突破文字的边界。它是韩非子笔下“法、术、势”的思想锋芒,是韩信“胯下之辱”后登坛拜将的英雄传奇,是西周韩侯国在中原大地上的疆域印记,亦是现代“韩流”文化浪潮中的国际符号。从姓氏到地域,从历史到当代,“韩”字如一条红线,串联起韩城人的精神族谱。
二、韩城叙事:古城风骨与新城活力的交响
韩城的历史,是“韩”字具象化的史诗。西周始封的韩侯国、隋代定名的韩城县、当代的计划单列市,三千年行政更迭,“韩”字始终是城市的文化焦点。黄河龙门“鲤鱼跃龙门”的传说,更将韩城人敢闯敢拼的特质熔铸成精神图腾。
漫步韩城,古城与新城的对话堪称文化传承的典范。古城里,明崇祯年间的砖城墙依旧矗立,四门题额各藏深意——东门“东带黄河”绘河川壮阔,西门“梁奕西襟”描山岚叠翠,南门“溥彼韩城”显城邑气度,北门“龙门胜地”承千年传说,十六字便尽揽韩城山水格局与人文底蕴;城内五街七十二巷纵横交织,深宅老院藏着隋唐至明清的岁月故事,每一块青砖都浸着时光的温度。新城中,“六纵十三横”的现代路网、贯通南北的黄河大桥,以现代化的姿态守护着古城的古朴。这种“古今共生”的城市格局,让韩城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坚守。
三、书香传承:文化基因的当代活化
澽水河畔的“韩城书屋”,是“韩”字文化当代传承的鲜活样本。书屋门前,“韩城一脉传新韵,书史千秋溢古香”的对联赫然醒目,上联承续“韩”字血脉,道尽古城文化的当代流转;下联致敬千年文墨,彰显典籍史书的永恒芬芳,一“新”一“古”间,恰是韩城文化基因的传承与新生。屋内三千余册馆藏典籍,从《史记》的史学绝唱,到《保卫延安》的革命豪情,再到《韩城故事》的乡土温情,在墨香中完成了文化的代际传递。书屋的艺术化“韩”字标识,将甲骨金文的古韵与现代设计的简约融为一体,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视觉纽带。
文化学者的深耕让这份传承更具深度。王标先生在《印象韩城》中,以异乡人的视角解构韩城文化:从童年对“小北京”的懵懂想象,到成年后对司马迁、王杰等文化先贤的深度解读,文字间满是对这片土地的文化共情。
在韩城,“韩”字的文化印记无处不在。它是文庙古柏的千年守望,是党家村门楹的家风传承,是梁带村古墓的历史揭秘,是花椒梯田的味觉记忆,更是红色遗址中,回荡着八路军东渡黄河的浪涛与号角,激荡着穿越时空的家国情怀。如今的韩城,在“文化百强”与“经济百强”的双重身份下,以“韩”为核,在新时代的文化坐标系中,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崭新篇章。
当我们再次驻足澽水河畔的“韩城书屋”,那方“韩”字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韩城三千年的文化宝库。在这座城市的文化长卷中,“韩”字是永恒的底色,而文化的创新与传承,正如同墨香般,在黄河西岸的土地上,持续散发着历久弥新的芬芳。
通讯员 吴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