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革开放初期,国家百业待兴,教育尤甚。农村中小学里,师资匮乏的现状与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形成鲜明对比。1981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办好中等师范教育的意见》,启动初中毕业生中师招生试点,从初中毕业生里按百分之一的比例选拔优秀学生。这些孩子在师范院校苦修三年,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后,便背着铺盖奔赴乡校、村校,接过了乡村教育的接力棒。
彼时的中师生,大多来自贫寒农村,选择中师,既是为了能有稳定的口粮、端上“铁饭碗”帮家里减负,也圆了父母“孩子有出息”的朴素梦想。他们住进简陋的校舍,承担起住校看校的职责,却从未听过一句抱怨。课堂上,他们既教语文数学,也传品德礼仪;生活中,既是传授知识的“学师”,也是教孩子做人的“人师”。

几十年过去,当年的年轻小伙、姑娘已鬓发染霜,教书育人的初心却从未褪色。他们没经历过高考的淬炼,却凭着纯粹的热情与蓬勃的活力,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希望。正如许多中师人回忆:“我们用未能进一步深造的‘个人之憾’,换来了乡村教育的‘时代之幸’。”在那个年代,400多万中师生从民请教师手中接过接力棒,奠定了基础教育的根基,成为乡村学校当之无愧的顶梁柱。如今,他们已将重担顺利交给新一代本科生、研究生,教育的火种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中师生的付出,是国家建设大潮中的一道缩影。在民族发展与复兴的征程上,还有无数行业的耕耘者,以各自的坚守书写着功勋。
从“两弹一星”的元勋到芯片研发的攻坚者,他们埋首实验室,用智慧突破技术封锁,让“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为国家硬实力筑牢根基。工厂车间里,工人师傅们以工匠精神打磨每一个零件,让工业体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田间地头,农民们用汗水深耕土地,浇灌出粮食安全的底气,他们是社会运转最坚实的“底盘”。无论是边疆哨所的风雪值守,还是灾害现场的逆向冲锋,人民子弟兵用青春与热血守护着家国安宁,那句“若有战,召必回”的誓言,是对“保家卫国”最滚烫的诠释。
从敦煌莫高窟的研究者到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文化守护者在岁月中坚守,让千年文脉不褪色;作家、艺术家们则以笔为犁、以声为炬,记录时代变迁,凝聚民族精神。还有社区网格员、乡村干部、医护人员……他们扎根一线,在家长里短中化解矛盾,在防疫一线守护健康,用脚步丈量民生,让政策的温度抵达每一个角落。
这些身影或许平凡,名字未必载入史册,却共同托举起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跨越。他们如同繁星,各自闪烁,却汇聚成照亮民族复兴之路的璀璨星河。
教育的火种生生不息,民族的奋斗从未停歇。每一个在自己岗位上全力以赴的人,都是时代的建设者、历史的书写者。他们的付出,值得被永远铭记。
责任编辑:焦小民
签发审核:陈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