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内地  >  关于拓展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思路探讨

关于拓展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思路探讨

作者:tt2066  丨  時間:2025年05月13日  丨  分類:内地


关于拓展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实践思路探

          瑞泉初级中学    陈宏莉

 

一、拓展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具有可行性

(一)拓展训练与体育教学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拓展训练与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具体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是教学目标的一致性。不论是拓展训练还是小学体育教学,教学目标都是为了提升训练者的身体素质与生存技能,使其心智得到锻炼。而拓展训练的趣味性与挑战性十分符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性格特点,当常规的体育练习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教师为学生创设的拓展训练让学生充满挑战欲望,他们渴望在拓展训练中获得成功,当一次次的拓展训练后,学生也会意识到这些枯燥的训练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能够让我们的身体素质更加强壮,对单一的训练也能够坚持,形成一个正循环;二是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训练考察的是训练者自身的思考能力与反应能力,这与小学体育《课标》中突出学生主体意义相同,我们都希望学生在训练当中不断思考,提升能力,不过分的去依赖教师,在自己的思考与同班的帮助下获得成功,这也是拓展训练的内涵。

(二)拓展训练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拓展训练,安全性是最为优先考虑的内容,安全性不高的项目,是不能够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的。拓展训练项目的安全性是相对较高的,大部分的拓展训练内容是要求学生共同努力的完成一项任务,任务的安全系数也是非常高的,即使在任务失败的情况下,学生也只是摔在海绵垫上,不会对学生造成危险。少部分危险系数较高的项目,都需要专门的防护工具进行保护,才能开展。并且,针对不同的年纪,教师可以适当的降低某些项目的难度和要求,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够得到足够的安全保障。因此,从安全性的角度分析,拓展训练适用于小学的体育教学当中。而且,拓展训练是学生们都喜欢的一种活动形式,学生们的兴趣会让学生在参与拓展训练的时候,更加的积极主动,也更加愿意准守教师制定的规则,从而使拓展训练能够顺利的开展,安全性也拥有一定的保障。

(三)拓展训练对学校场地器材要求低

拓展训练对场地器材的需求是小学体育教学中不得不考虑的部分,如果对场地器材要求过高,就会使得拓展训练的推行受到一定的阻碍,无法达到大面积的推广,因此拓展训练中对体育器材的要求必须进行考虑。在拓展训练中,有一些项目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高,例如空中断桥、求生墙以及真人 CS 这些危险性高度项目如果需要开展,就需要各自学校挖掘自身的优势或与校外机构合作,才能够开展这几个项目。但有一些项目对场地器材的需求较低,对于运动场地的要求只需要简单的平整空地就能够开展,没有特殊的要求。器材方面只需要长绳、短绳、眼罩、报纸、海绵垫、木板等简单的器材就能够开展,并且器材的摆放、维护也相对较为方便,一般学校都能够开展大部分的拓展训练活动。因此从运动场地以及体育器材分析,拓展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是完全可行的。

二、拓展训练融入小学体育教学的具体路径

(一)构建合适的拓展训练环境

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环境的合适与否,往往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收获,因此教师在应用拓展训练时,应注意为同学们构建合适的拓展训练环境,优化并完善学生学习环境,将其主观学习意识在积极环境中更好地调动起来[1]。此时,考虑到拓展训练不仅可以在室外活动区展开,还可以在教室内展开,教师应加强对室外活动区构建和室内环境的协同关注。在室内环境中,多利用一些体育游戏元素,以富有趣味的体育材料装饰室内,让同学们在该环境中感到放松、发现体育的生动有趣,使其在感兴趣的基础上加入到拓展训练活动中。在室外活动区环境中,为保障纪律和质量,教师可以引导不同学生以分组形式参与拓展训练活动,打造出一个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室外拓展训练体育教学环境,为同学们的运动参与提供更大的场地。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学体育拓展训练参与中,受训练内容的难度影响,在面对复杂任务时,学生时而会产生一些消极体验,从而形成消极学习情绪,这对其体育成长大为不利。因此,教师还需要构建一个更加积极的环境,在活动中及时帮助学生梳理问题并对其心理进行疏导,帮助同学们正视自身不足和优势。如此,同学们的体育学习以及拓展训练参与环境始终积极,教学及其成长结果更加理想。

(二)设计科学合理的拓展目标

目标在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指明方向,想要让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拓展训练充分发挥积极作用,必须设计科学合理的拓展训练目标。也就是说,教师应加强对小学体育拓展训练目标的合理设计。教师可以先对小学体育新大纲展开分析,再对常见拓展训练内容展开搜集和整理,最后根据大纲活动内容选择合适的内容。基于此,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明确该应用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理论和技能的高效学习和掌握,是为了更好地强化其渗透素质。根据目标设计教学计划,将其与目标一并告诉给同学们,使其在目标支持下有计划地进行自主学习。久而久之,同学们能够在不断的训练中找到不同目标和计划的共同点,从而加强对小学体育和拓展训练理解,实现方向始终正确的拓展训练和体育学习。

(三)基于学生需要丰富其内容

内容的丰富性与否,同样影响着小学体育拓展训练的价值和效果,越是丰富的内容,越容易让同学们在拓展训练参与过程中形成好的体验和新的收获。因此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拓展训练,还应该丰富其具体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对训练内容是否感兴趣,决定着其对对应活动的参与和在参与中的知识技能获得。因此为更好地发挥丰富内容的积极作用,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需要的分析、并积极根据他们的需要在体育课程活动中渗透丰富的拓展训练内容。例如,面向对田径之长跑项目感兴趣的同学,结合其长跑技能锻炼需要,设计双人合跑、长跑接力、弯道跑追击等内容,从传统的八百米跑、一千米跑等课程活动中走出来。再比如,面向对篮球感兴趣的学生,设计女子定点投篮、男子三分投篮、背投、3+2男女对抗赛等有创意的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拓展训练中锻炼基本的篮球技能。通过上述过程,对于自身感兴趣的体育活动,学生不仅能够进一步提升相关运动技能,还能继续增进对其魅力的感知、增进对体育的热爱之情。此外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活动具有一定创新性,大多数学生对教师组织的丰富活动并不是十分熟悉,因此很难有序参与到活动中。为规避这一问题,在安排活动并鼓励学生参与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活动规则的讲解,将拓展训练注意事项和活动参与形式清楚地告诉给同学们。

(四)适当运用项目式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是基础教育教学活动的常见形式,通过向学生布置项目任务并指导其进行完成,能够有效优化教学结构、简化学生课堂参与过程,使其在项目引领下有序参与到拓展训练活动中。尤其是向不同学生活动小组布置相同的项目任务可以增强其学习的竞争感,使之在项目竞争中出现更积极的学习表现、获得更丰富的体育收获。例如,教师可以将网绳拓展训练项目引入小学体育课堂,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后向其布置网绳攀爬任务,要求同学们合作攀爬网绳,并根据其完成任务的速度和标准度进行排名。明确项目内容与参与方式、排名方式,同学们的竞争意识被充分激发,他们必然可以在接下来的拓展训练活动中有更突出的表现。

(五)加强对拓展训练过程关注

相较于结果来说,在小学体育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值得关注。也就是说,教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应用拓展训练,需要加强对学生活动参与过程的关注。教师应观察同学们参与不同拓展训练项目活动的表现和情绪,并根据其具体表现分析他们的活动参与存在哪些问题。同时,从拓展训练的增进小学生体育技能目标出发,教师需要在活动过程中,加强对训练重点、操作方法等内容的讲解,让学生参与拓展训练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也是一个技能学习和体育方法探究的过程,让他们实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运动和学习。

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拓展训练学习感受,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在该过程中发现了哪些新的运动技能、遇到了哪些问题以及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这样一来,拓展训练全过程被应用起来,同学们不只可以从最终的结果支持下实现成长,还能够在过程反思和控制下达成自主提高,其体育素养、运动品质必然增强。

(六)着力提高体育教师专业性

值得强调的是,小学体育教师的专业性,往往直接影响着课程活动的专业性,因此为设计出更加专业、适合小学生的拓展训练活动,教师还应该着力提高自身专业性。对此,教师可以分别对学校内其他教师组织的体育课程拓展训练活动展开观摩学习、对网络中其他教师上传的优质拓展训练教学视频展开浏览研究。以网络化学习为例,小学教师可以围绕"短跑趣味练习"、"足球教学拓展"等检索词进行优质教学视频搜索,在看视频的同时分析其活动组织特点、分析该类型活动是否适合本班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紧接着,根据自身对班级学生的拓展训练学习需要了解,在优质视频启发下设计更加完善的活动,并在活动中为同学们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如此,在不断的学习中,教师专业性逐级提升,其为学生提供的指导、组织的活动均更加专业。而这种专业,是提高小学体育教学拓展训练有效性的必要支持,可以让同学们在更加专业的运动参与中实现更加专业的成长。

(七)优化教学评价促拓展训练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要关注教、学与评价之间的一致性,充分利用课程活动评价功能引导学生向更积极的方向前进。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拓展训练应用中,教师还需要关注评价环节并对其进行优化处理。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同学们进行自主评价,让他们说一说自己认为个人在拓展训练参与中存在哪些不足、以后应如何改变这些不足,以此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加深其自我认识。随着对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同学们更加明确自身需要锻炼哪些运动技能,其对拓展训练的参与更加主动。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鼓励他们客观地说一说其他同学对拓展训练活动的参与存在哪些问题,并尝试让他们提出一些调整建议。此时,在评价其他同学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对自身存在相似问题展开反思、并提醒自身注意类似问题,其成长也会更加积极。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在拓展训练中的表现和他们在上述评价环节的表达做出总结和评价。在观察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把握其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同学们的评价更全面、客观,自然可以为其成长带来更加强有力的支持。

三、小学体育教育内容构建原则

(一)健身性原则。

健身性是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首要特征,如果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没有实际锻炼价值,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也就失去了体育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因此,健身性是评定体育教学内容的重要标准。

(二)教育性原则。

体育教学内容不仅要有一定的锻炼价值,还应有教育意义。教师在选择内容时,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使选择安排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规则等有机地结合,寓教育于活动中,达到教书育人、增强体质的目的。

(三)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是体育运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重要方面,如果小学体育教学内容没有趣味性,体育教学就会失去吸引学生的源泉。坚持趣味性原则,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得到锻炼、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发挥体育锻炼的特殊功效。

(四)安全性原则。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体育教学的最根本目的。教师选择教学内容时,安全性是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体育运动损伤了学生的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那就违背了体育教学的宗旨。

(五)可操作性原则。

课程改革使教师拓宽了选择教学内容的范围,使教学内容的选择范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各自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情选择一些乡土气息浓厚的、可操作性强的民族活动进入课堂,使教学内容得到合理有效的补充。

在教学中,教学原则的选择利用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地选择出符合客观实际的教学原则,并针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修改、搭配,以此来保证体育课堂的教学效度。

四、小学体育教学的实施路径

体育教学作为小学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小学学生的身体健康发展和心理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身体的运动强化训练,既对人体的生理产生负担,又考验人的意志与心理,因此,小学生接受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强魄其体格,又能够磨炼其意志,促进小学生的综合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小学体育教育的发展,提高小学体育教育的质量,需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即要求教师教会学生运动技能,监督学生勤加练习,最后要注重各类体育比赛的组织。本文对"教会、勤练、常赛"这一教学理念的内涵进行论述,进而探寻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落实这一理念的有效路径,以期为其他体育教育者提供借鉴,共同促进体育的发展。我们可以借助学校体育课、学校体育类社团、各级体育比赛以及阳光体育大课间和课间10分钟等平台都可以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成为学校体育发展的路径。

、结语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不仅十分可行,还能够提升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在实施的路径上可以借助学校体育在教师为学生创设拓展训练时,要贴合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与兴趣爱好,选择恰当的训练内容,让拓展训练落到实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