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内地  >  渭南西塬的姜、贺、李、刘四大富家

渭南西塬的姜、贺、李、刘四大富家

作者:总编辑  丨  時間:2024年08月24日  丨  分類:内地

清朝时候,渭南县的西塬,曾有姜、贺、李、刘四大富家,谨据我的所闻和所见,辑其事迹如下:
一、姜家的事迹
姜家是阳郭镇南姜村的一个富家,自姜绪望理家时已成巨富,曾出资在阳郭镇一文昌宫设为书院,至清末和民国时期成为同善学堂、高等小学,以及阳郭镇小学,现已成为初级中学的校址。其后继者姜恒泰在西安开设钱庄,适值清朝政府允许富人以钱捐官,他就也捐了一个道台衔的官,与陕西省的一些大官们拜兄弟、结金兰,特别与当时的陕西藩台谭钟麟的关系尤为亲密。他又看到钱庄如能发行纸币,获利更巨,就也千方百计地取得了这个发行权。
但发行纸币(当时称为绺子)虽获利最大最速,但也有难防的风险,最怕挤兑:如偶有多数人或者持多数绺子者同时来兑现,而所备现金不足,风声一出,所有持者齐来兑现,就要被挤倒闭破产。但姜恒泰有与谭藩台的亲密关系,对于这个风险是不怕的。
姜恒泰有一过人之处,就是善于观察时机,投机逢迎。有一次谭钟麟被御史参奏,调京受审,西安竟无人送行。惟有姜恒泰亲自送到潼关,执手告别说:“大哥到京后尽力活动,如有所需,捎个信来,无论需银多少,弟定照汇不误。”不料谭到京后,不但未获罪,反被提升为陕西巡抚。返陕之日,西安大小官员均到渭南县东关外迎接。谭下轿后对跪接官员概不理会,只问姜恒泰来了没有,有人答说:“来了,跪在后边哩!”谭即走到后边,亲手拉起姜恒泰,一同进入城内。
姜恒泰从此在西安红极了。但有人造了谣,他的钱庄发行的绺子果然发生了挤兑。谭得知后,即命藩台以库存银支持,使姜度过了这场危机。有一次我和刘安国老人闲谈,我问确有此事否?刘老说:“确有此事。但在谭离任后,姜家的钱庄还是被挤兑倒闲了,原因仅是由于一个学徒说了一句不慎的话而引起的。”
据我所见和所知,姜家最盛时在西安的大院房屋就有好几处:如东木头市东头路北,现在陕西省民建会所住的几个院落,就是姜家的。姜家穷了卖给基督教青年会,解放后才成为现状,又如书院门东头路南碑林区政府现在的地址,过去也是姜家的。姜家穷了卖给某家,某家又卖给冯家,解放后才成为现状的。
姜家在南姜村的住宅也有一个特点:东头路南的几个五间宽的大院连在一起:上房、过庭、门房都是脊脊相连,中间的厢房又是横建的大房,对两院是厢房,取开隔墙又成横向的庭房。数院相连的外围,又建一圈围房,对内对外都有房檐。据说,这是为了防止盗贼用抓钩上墙而进入院内的。解放后的乡政府就曾住在其一院中。
姜家发了财,也学贺家的样子要在南姜村立个一年一度的贸易会,只苦于阳郭镇已有每旬1、4、8日的集会,无可再插入的日子。经过苦思熟虑,遂决定于每年的最后一日,即农历的腊月三十日或二十九日立个三十日的会。附带有一个规定:“凡上此会者一律不许在会上讨债,违者重罚。仅把这个会日和规定一宣传,会就立成了。过去,负债的穷人眼看春节到了,还不敢上会买年货,怕债主碰见讨债。闻知有此规定,皆来上会;售货者闻此规定,知必增加许多顾客,也更踊跃前来。和阳郭镇的腊月二十八日会结成连日会,会容更加盛大。遂被广大群众称之为南姜村的“穷人会”。
二、贺家的事迹
贺家是阳郭镇北数华里贺家村的一个富家。其致富的时间较长,在明清两代已有过好几人任过京官和县官。到了清代后期,转而营商开当铺发了大财,其最著名的主人为贺士雅。多年前,当地人在一起谈论财富时,常说:“某家很富,但总不如贺士雅家吧!”其最初开当铺的原则是:所需房屋必须自建,建材必须自产,故在太白山区设林场,所产木材由黑河经渭河发下,除自用外,多余出售。在各镇建当铺房屋之始,必先在附近购地设砖瓦窑,并自运石灰,建材决不采购别家的。家中常有铁、木泥瓦工人,随时调动,必要时才雇短工和临时工。对当铺的房屋建筑,首重高大坚固,两邻的隔墙必高出于屋面之上数尺,以防火灾蔓延。故识与不识,只由远处一望,便可认出那是贺家当铺。
贺家开当铺获利多了,还想垄断这一行业,于是向各同业提出了减低利息的倡议。原来关中东部各地的民间借贷,每月都是以三分计息,当业亦同。贺家的当铺此时提出了减为二分半的倡议,各家均不同意。贺家即提出:谁家嫌利薄,可向贺家的当铺推盘,贺家的当铺一律接收。这样不久以后,各镇的当铺就都成了贺家的了。贺家的这一减息,本是对当时典当业的一种兼并垄断办法,一些穷人和不认识者反以为贺为贫者着想,于是就和晁、刘两家的事迹编了一个顺口溜以为对比,其词曰:“贺家减当为穷汉,晁家修街为官宦,刘瘪三、修举院银子花了千千万,临底落了个“王八旦”(因其坚持不向验收人员行贿而被骂之语)。但贺家当铺的这一减息的影响也很大,以致把关中各地多年不通行的民间借贷利率都由三分而降为二分半了。以后多年民间的利率大都如此计算,也可见其影响之大。贺家的当铺最盛时,分布于渭南、临潼和蓝田三县秦岭以北,渭河以南的大小各镇,共有三十六座。每一镇中不但有一座,而且有二、三座的镇。为了支持各当铺的金融活动,每个镇中还设钱铺,当时有三十六座当铺和七十二个钱铺之说。贺家开的当铺多了,也有一套激励竞赛的办法:即于每届年终结帐后,必于春节期间召集各当铺负责人齐集家中交帐:赢利最多者坐上席,最差的坐末席。以上这些情况,都是我闻之于本村的父老们所传说的。以后贺家的子弟分了家,也都分了当铺,并各随所分的当铺而居,也各在各镇另建了住宅,故各镇至今还都有贺姓的居民。其所开当铺至民国时期停歇了。
贺家开当铺的一切遗迹,现在已不多见了。惟有其在大富时以唱大戏和收购售余商品为号召,而为贺家立下的每年农历四月初十日的农忙会,至今还依然存在,并已改为物资交流会,会容还很盛。另外还立了个人市,从农忙时贺家和相连的几个村的农家雇请临时工的便利,可能现已不需要了。
三、李家的事迹
李家是渭南县西南区马峪乡的一个富家,世居蓝田县厚子镇北头,占了该镇的东侧和入峪的大道以北的一小段,这是由于蓝、渭两县多年前重新划界后归属蓝田的。其致富的原因我未闻知,只听说过他家致富后的主,也在清朝时捐过一个道台衔的官。在家中修了一大花园,其中花木繁多,还有假山鱼池,却是我曾去过的。因他家和我家有点亲戚关系,我幼时曾随外祖母居于厚子镇,故也常到他家去。我去时他家的男主人早已死了,只有我称为大姑的女主人,抚养着一个女孩和一个男孩管着家。她家在镇东的青峪内有大量的田地,在渭南县的中西区和蓝田县的东西两原上也有大量的出租地。家中设有大帐房,渭南县西关外的冯家堡还有分帐房,有多人分管按时收租收息。她家最著名的事迹是:在由厚子镇下至西原上,经过横岭的十里严坡,和再由西原下至县城经过的五里罗家坡,在坡上坡下的均买有田地,租给附近农民耕种,不收地租,只负责冬天下雪时扫雪和路有坏处时随时修路。为的是他家的轿车和人员可以随时往来于各地。但这也大大便利了许多行人。
四、刘家的事迹
刘家是阳郭镇西刘村的一个富家,其致富情况我未得闻知,但听说他家曾建过一座十椽房,但在闻知此事时,十椽房早已没了,只留下一个高大的房基,却是我往来于阳郭镇所常见的。什么是十椽房呢?按我乡人的建房名称:房上仅用一节木椽而单向流水的,称为厦房,多为厢房,房上用两节椽而双向流水的,称为鞍架房,多为门房,也称街房。房上一面用一节椽,另一面用两节椽的,称为三椽房,房下较深大,成为前檐低后檐高的形状,多为上房,即全院的主房。如前后都用两节椽的,称为四椽房,多为较富之家作大庭之用,也称庭房。至于前后都用三节椽的,称为六椽房,则檐愈低,屋下愈暗,就很少见了。而刘家却突出的建了一座十椽房,故不得不大大增高其地基,据我所见的那个房基,比我的体高还高一、二尺。

摘自《临渭文史资料》

责任编辑:陈焕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