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  香港校長冀公民科助學生培養國民身份認同感

香港校長冀公民科助學生培養國民身份認同感

作者:总编辑  丨  時間:2021年09月06日  丨  分類:港澳

  香港中通社9月5日電 新學年伊始,取代“通識教育科”的“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在香港多所學校中四年級(相等於高中一年級)開講。香港優才(楊殷有娣)書院校長譚國偉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開課是好的開始,相信教師可以回歸專業,幫助學生培養國民身份認同感。

  在新的課程下,過往的六大單元精簡到三個單元,包括“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以及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三個單元環環緊扣,由“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引申到改革開放的中國,乃至到全世界。

  “這些轉變最重要的是能讓學生更好地認識國情,讓他們先立足香港,再放眼中國乃至全世界,這個脈絡比舊課程先進。” 譚國偉說,老師在課堂演繹舊課程的時候,將個人價值觀凌駕在課程之上,教育時未必中肯。推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是一個好時機,讓老師的教學回歸專業。

  有別於通識教育科,“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新增內地考察的要求,學生須以個人名義呈交專題研習報告,但不計入公開試成績。

  譚國偉亦認同這一設置,認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但疫下“封關”實屬無奈,此時傳媒報道擔當重要的角色,需要將中國真實的一面展現出來。

  譚國偉說,過去媒體的報道集中在壯闊河山及歷史古跡,但現時很多拍攝各地美食、偉大建築、高鐵、5G技術、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內容,這些都彰顯了中國軟實力,證明內地已經不再落後,相信亦可以讓學生全面認識內地。

  被問及如何培養學生對國民身份認同時,譚國偉說,國民身份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其實放眼全世界,會發現國民教育是不需要特別教的,學校每日唱國歌升國旗,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是與生俱來,天經地義的。但現時教師用他們的專業教學,相信國民身份認同一定可以做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