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皇崗“合作查驗”獲多方支持
繼珠澳三個口岸採取“合作查驗,一次放行”(俗稱“兩地一檢”)的創新通關模式後,深圳與香港正積極協商,擬在新皇崗口岸實施該通關模式。“深港雙方的協商是得到國家有關方面大力支持的。”廣東口岸相關部門負責人對大公報記者透露,推動在粵港澳陸地口岸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邊檢查驗模式,已列入國家邊檢部門今年推動的新措施之中。
這種過關模式對深港兩地都意義重大,促進互聯互通,也有利釋出用地,助力深港科技創新融合發展。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將於下周三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她在去年的施政報告已提及,中央支持香港深化與深圳合作,優化落馬洲╱皇崗口岸,在位處深圳的新皇崗口岸採用“一地兩檢”,並於稍後進一步共同探討羅湖口岸的優化。立法會議員期望,下周三的施政報告,會就優化口岸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有所着墨。
過關僅花約20秒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劉國勳說,支持採取“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模式,提高通關效率。他認為羅湖口岸也可大變身,騰出土地,“港鐵羅湖站上蓋及附近一帶,可以改建寫字樓,也可以興建商場和住宅單位,方便往來兩地的人”。
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陸頌雄也表示,支持口岸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現在雖仍未恢復通關,等一年或兩年後實施,只要現時願意傾,傾得來就差不多,重點是兩地政府部門肯協調”。
“2013年在青茂口岸籌建期間設計出第一張圖紙,經過從法律、業務、技術等多方面論證,歷經數十萬次調試後,在港珠澳大橋公路口岸和橫琴口岸率先實施。”珠海邊檢總站青茂邊檢站相關負責人介紹,珠澳近年深化合作,尤其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實現查驗模式創新,“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模式至今已高效查驗約1000萬名出入境旅客。
珠澳雙方進一步優化升級青茂口岸軟硬件查驗設備,建設“合作查驗快捷通道”模式屬全國首創,每名旅客通關時間從30秒縮短至約20秒。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所長陳章喜對大公報記者表示,未來深港口岸推行“兩地一檢”,可大力借鑒青茂口岸經驗,作為粵港合作重點項目由香港特區政府提請中央批准。
廣東口岸相關部門負責人對大公報記者表示,新皇崗口岸作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一心兩翼”規劃布局的核心,也是聯繫該合作區深港雙方園區的重要節點,更是串聯“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重要樞紐。
釋出50萬平方米土地
該負責人又指出,皇崗口岸重建後,取消貨檢功能,料可釋放土地約50萬平方米,將用於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深方區域開發,與香港的河套A區共同發展,為深港科技合作發展提供支撐。預計在深圳一側實施“合作查驗,一次放行”,有助釋出香港落馬洲管制站近20萬平方米用地,緩解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配套用地緊張問題。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首席專家陳廣漢接受《大公報》專訪時表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內,香港園區面積不足一平方公里,“對於高科技產業,創新需要產業合作,合作需要空間。由於缺乏土地,現在香港園區只有一些研究企業進駐,沒有相關配套產業支持。土地釋出後,可用作引進相關的科技產業落地,真正成為香港支柱產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