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传承,当代的新贵 ——永济非物质文化遗产蒲坂木雕
永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带,西临黄河、南屏中条山、北望峨眉岭,是山西的“南大门”。古称蒲坂,是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核心区域,是舜帝的故乡,史称“舜都蒲坂”。历史上更是古都长安的“东大门”,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个灵秀之地,人文荟萃,可谓地杰人灵。产生过舜帝、柳宗元、王维、温庭筠等历史名人,境内有历史文化名楼鹳雀楼、《西厢记》的发生地普救寺、蒲州古城、唐朝大铁牛等名胜。其中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有8处。历史民间艺术百花齐放,剪纸、木雕、艺术草编、麦草画、泥金笺等等盛极一时,其中蒲坂木雕是一朵小小奇葩。
永济蒲坂木雕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民间技艺。它起源久远,在永济这片土地上世代相传。蒲坂木雕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工艺流程复杂而精细,包括选材、设计、打坯、雕刻、打磨、上漆等多个环节。在雕刻过程中,工匠们运用多种雕刻技法,以浮雕展现层次感,圆雕赋予立体感,透雕则营造出玲珑剔透的效果。蒲坂木雕以娴熟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各种题材生动地呈现,涵盖了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丰富内容。
蒲坂木雕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工匠们的心血和智慧,传递着永济人民的情感和价值观。蒲坂木雕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对于弘扬晋南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永济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将继续绽放独特的魅力。
当今,蒲坂木雕项目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通过传承人的努力和政府的支持,这一技艺得以传承和保护,培养了新的工匠队伍,让古老的技艺焕发出新的生机。另一方面,通过积极创新发展,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如木雕工艺品、家居装饰品等,拓宽了其应用领域和市场空间。
蒲坂木雕代表性传承人陈丽鹏是永济市城北街道赵柏村人,永济民间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助理工艺美术师,永济三晋文化研究会会员,永济政协书画院会员,山西观赏石协会会员,永济根艺奇石协会秘书长,为提高自身素养目前在国家开放大学西安分部上学深造。
陈丽鹏从小学习美术,期间进入鸿爱工艺美术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担任木雕教师。他先后前往浙江东阳多个工艺品厂、卢宅古街多家工作室及企业工作,向徐土龙等木雕大师学习,之后又到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深入学习,融汇南北木雕特色风格,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木雕技艺和作品风格。
陈丽鹏擅长圆雕、浮雕、镂空雕、透雕、线雕等多种技法,并能将其深度融合。他的作品既体现北方的粗犷、鲜明、高雅,又不失南方的细腻、柔美。
近年来,陈丽鹏返回家乡参与了众多木雕制作、加工及修复项目,如永济南山公园休闲廊道木雕、永济普救寺导向木雕、运城市解州关帝庙牌匾制作与木雕修复、万荣荣河仿古住宅木雕工程等。
2022年8月,陈丽鹏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小企业,依托企业基地和工艺美术协会中老中青艺人的指导,积极向社会同行请教学习,其技能业绩得到多数同行和相关部门的认可。济南电视台、永济电视台等地方台曾对这颗新星进行过专题采访报道,《山西农民报》2023年5月26日以《精雕细琢耕艺苑 匠心巧手镂云月》为题进行了专版报道。他继续从事古建修复雕刻、仿古建筑雕刻、古物品和木雕艺术品修复等工作,并临摹和创作出大量不同题材的作品,销往周边县市及部分大中城市。
为寻求更大进步,让艺术水平和技艺手法更上层次,经仔细寻思,并向同行及工艺美术协会的老师们请教商讨,最后决定从知识文化这个基本入手,从根本上提升自己的素养。以管理为抓手,坚持学习雕刻理论,拓宽学习历史文学等,力图以文化塑造自身,从而有所突破,在作品中去肤浅之气以表深意,让雕刻作品更具艺术和文化魅力,有灵魂,更加灵动,增加作品的生命力。
其习作有《国色天香》、《花开富贵》、《迎客松》、《五福临门》、《玉树临风》、《百财》、《吉祥如意》《八仙过海》等。
本报记者 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