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杨爵其人,弘扬关学精神/王应军
——读张娟长篇历史小说《大明诤臣》
渭南市临渭区交斜初中 王应军
(中国教育新闻报焦小民)渭南作家张娟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大明诤臣》插图版,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
小说是写人的艺术,塑造典型人物是小说的天职和使命。杨爵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拥刘贬曹”,改变了历史上曹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形象,将曹操演绎为一代“奸雄”。张娟老师却以严谨的史家笔法,以饱含深情的文学手段,还原历史真实,成功塑造了杨爵这个血肉饱满的关学大儒的文学形象。
小说以杨爵的人生轨迹为行文主线索。作者以“热泪和笔墨”,写杨爵的成长、求学、科举、做官、上奏章、母病丁忧、回乡开馆授徒、起复、入狱、受杖刑、著书立说、削官回乡、病故的人生经历,讲述他命运多舛、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
杨爵早年贫困不自弃,发奋读书,在兄长辅导下,夜晚燃薪自学。因争水事件,为发小三娃鸣不平,找里长讨要说法,有“秋菊打官司”的倔强和执着。杨爵生活朴素,过着粗茶淡饭的日子。为衣食劳碌,拿锄扶犁,躬耕陇亩,背绳拿镰,上山砍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
二十岁时,杨爵师从陕西朝邑大儒韩邦奇,刻苦学习,但他不死读书,读死书,活学活用,知行合一,善思善问,甚至帮助老师辅导小师弟们做学问。
他在朝为官,不满权贵误国乱政,母病丁忧,回到家乡开馆授徒,激励后学,教化乡里;他为人善良,孝悌友爱,奉养婶母,善待兄长庶子;他关心民生疾苦,敢于担当,先后三次上奏章,仗义执言,不惜得罪皇帝,甘赴牢狱。在狱中,吟诗赋文,著书立说;学问深厚,著述甚丰。一生耿直狷介,刚正不阿,彪炳千秋。
宋代张载创立“关学”,他的横渠四句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几句话,一直被后世的文人、士大夫当作自己的人生追求和政治志向,杨爵是最主要的传承者和践行者之一。
读了这部小说,我才明白,历史上有一种人叫做关学士子,铁肩担道义,至死而不悔;世上有一种精神,叫做“虽千万人吾往矣”。
民族复兴,首先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阅读这部作品,对于我们今天坚定文化自信,端正社会风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太白文艺出版社将《大明诤臣》列为“历代先贤名臣系列图书”。这本书融关学知识、文学性为一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传承、弘扬关学思想、普及关学知识的文学作品,值得一读,更值得反复品读。
责任编辑:焦小民
签发审核:陈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