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洽川文学】吉宏伟 || 又到一年花椒红(外一章)
又到一年花椒红(外一章)
父母年事渐高,繁重的农活越来越成为心头的牵挂。
母亲很要强,从不愿麻烦任何人,包括我们这几个孩子。
父亲很勤劳,总是把一切干的妥妥当当,不让儿女操心。
年龄不饶人,父母毕竟七十多岁的人了。
今年花椒喜获丰收。
我从不认为自己是孝子,但肯定不是忤逆,虽然干农活真的很不拿手,还是利用周末一大早就赶回了村里。
一进村,就被亢奋的气氛所包围。乡亲们略显疲惫的脸上洋溢着掩不住的喜悦,质朴的眸子里,透出鲜亮的光芒。
今年花椒因为疫情和市场原因价格不是很高,但产量的确不错,从村头到村尾,家家户户每天都有几百到成千的收入,而这个过程会持续两到三个月,乡亲们每天早上4点多钟起床,女人做饭,男人撒椒,吃过饭赶到地里,也就五点左右,要干到12点左右才能回家,下午两点半下地,天不完全黑透是不会回来的。而中间的两三个小时,除了吃饭休息,还要晒椒、去籽,汗流浃背是难免的。在这丰收季,除了阴雨天,是没有节假日的。
摘花椒,活不是很重,但绝不轻松。花椒树上长满了刺,一不小心碰一下,又扎又痛又烧又麻。有的树高而密,人在其间转身困难,脖子一直仰着,甚是辛苦,有时稍微用力一过,椒汁四溅,溅入眼中也不比辣椒好受多少。几乎每天,都会遇到几次手被扎痛、椒汁溅眼这样的“不幸”。父亲惜地如金,沟沟坎坎都栽满了椒树。沟坡地有些地块几乎没有路,椒摘下来后运输很不方便,就靠手提肩挑。一条扁担,两个竹笼,50余斤,对于平时没苦的我来说是一种挑战,回到家腰部酸痛,小腿发硬,气喘吁吁,汗透三重是自然的。
周六的晚上我住在了家里。近三五年除过春节很少在家里住了,晚饭过后,在庭院乘凉,看天上疏星朗月,听墙角蟋蟀唱晚,享受微风轻抚。万籁俱寂,没有都市的喧嚣,没有汽车的笛音,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听完天气预报早早进入了梦乡。一切都是那么的宁静,宁静中孕育着乡情,乡情里荡漾着温暖。
在这个椒红时节,我的身体接受了锤炼,我的心灵得到了洗礼,为了明天的劳作,洗洗睡吧!
梦 中 的 河
徐水源于梁山脚下,名门闺秀,仪态万千。与孪生姐妹金水一道,将茫茫莘塬裁为三段。
徐水蜿蜒而下,沿途不断吸纳泉溪注入,徐徐而行,徐徐而大,是谓徐水。引万千细流于岔峪口骆驼山下投入黄河母亲怀抱,是谓万流归宗。
合阳是农业县,工业文明极度落后,正是因了这种落后,让合阳人有了“神州何处寻净土,生态合阳等您来”的说词,也让徐水河免遭了现代文明的污染。
徐水从源头到入河口,清澈见底,可直接饮用,入口微甘,水质优良。鱼虾蛙类,出没其间,龟鳖螃蟹,隐没其里,水草丰茂,绿树成荫,鸟鸣林梢,兔走草丛,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在莘塬大地徐徐展开,美不胜收。
徐水是合阳水量最大的境内河,沿河而下,古时留下的水磨坊、水油坊还在默默地陈述当年的贡献。沿途六、七座水库,承载着数万亩耕地的灌溉和七、八万人畜饮水。有水的地方就有灵秀,有水的地方就有人烟,有水的地方就有文化。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徐水河就是合阳儿女梦中的河。徐水河不仅给流域内人们带来了最初的生活必需品——饮用水、水浇地、鱼虾、野味,更给人们带来了最大的快乐。春之芳草萋萋,百花盛开,桃红柳绿;夏之匝地绿荫,清凉水流,摸鱼捉虾,消暑圣地;秋之四野丰收,柿叶胜火,黄花漫天;就算到了冬天,洗尽铅华,繁华落幕,仍然可以观赏冰凌倒挂,玉龙飞舞的奇观。实可谓一年好景看不尽,四季常春惹乡愁。
徐水,心中的梦,梦中的河,河中的诗,诗中的乐;徐水,梦的家园,心的驿站,情的港湾,魂的牵挂。
作 者 简 介
责任编辑:陈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