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内地  >  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生态答卷” ——合阳县全域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见闻

在绿水青山间书写“生态答卷” ——合阳县全域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见闻

作者:总编辑  丨  時間:2024年08月15日  丨  分類:内地

本报记者 史王萍 通讯员 李琳

这是一个生动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合阳县委、县政府深学笃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的美好前景。今年1月,合阳县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实现全市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零”的突破。近日,记者深入合阳县探访创建生态文明示范县带来的绿色蝶变,切身感受在“山水系统工程”的示范带动下,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合阳正在形成共识共动,全县上下向“绿”而行,积极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道路。

山水汇合地,人烟繁盛处。

夏日的合阳,所到之处皆风景。抬头可见“天空蓝”,放眼环顾“生态绿”,站在黄土山头上眺望黄河,灰瓦白墙的民居与绿水青山相掩映,滔滔黄河在太阳的照射下,像一条白色的玉带绕着青山流向远方……如今,随着创建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的成功,日益提升的生态环境质量,正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正在合阳县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一片废弃沙场上的变形记——治好一座山,幸福一条河

合阳县地处陕西关中盆地东北部的黄河西岸,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黄河西岸一带露天沙石矿山开采迅速崛起,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为黄河西岸的山峦间留了“生态疮疤”。

环境不改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难实现。近年来,合阳县牢固树立“工程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产业家园化”理念,坚持保护为先、绿色为本、产业为根,于2020年11月启动了黄河西岸矿山生态修复工程。

在治理过程中,合阳县采取科技攻关与修复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实施了边坡整治、覆土复绿等工程、7个水土保持造林类型,累计治理洽川镇、黑池镇、新池镇、坊镇、城关镇11处规模不等的废弃采沙(石)场222.45公顷,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率达58.6%,水土流失同比减少76.6%,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73万吨。共计完成造林总面积5892亩,栽植紫穗槐、爬山虎、刺槐、油松、旱柳等40余万棵。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当地群众眼里,黄河西岸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不仅把“矿山”变成了“青山”,还把“危山”变成了“金山银山”。

所谓的“金山银山”,指的就是打通山水林田之间的“关节”和“经脉”,发展现代农业。生态修复项目完成后,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合阳县自然资源局和洽川镇政府依托平整出来的土地资源,大棚种植食用菌、樱桃、甜瓜、阳光玫瑰葡萄等,建设了黄河西岸矿山生态修复产业示范园暨洽川乡村振兴科技产业园,探索“生态修复+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的生态修复治理新模式,让治理区的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率超过80%。

当前,产业园里的甜瓜采摘正在火热进行中。园区负责人苏飞轮告诉记者,园区目前种植金黄冰糖脆和博洋甜瓜15亩,阳光玫瑰葡萄15亩,樱桃3亩。甜瓜10元一斤,阳光玫瑰25元一斤。精品礼盒装会更贵一点,直接发往西安、北京、上海等地。

昔日伤痕累累、荒凉破败的采沙废弃地变成了“山美、景靓、田丰”的特色农业示范区,年平均直接收益约为120万元,直接带动就业100余人,农户平均增收1.8万元。

产业更优,群众安居乐业,黄河西岸矿山生态修复工程与合阳县黄河西岸已实施的造林项目连成一片、融为一体,黄河边一个岸绿、景美、宜居、宜游的生态长廊正在形成……

一株小葡萄撬动的大转型——种好一亩地,打开一片天

时值盛夏,在合阳县红星社区的添缘红提葡萄园区,成片的白色大棚内,已经成熟的阳光玫瑰等各种葡萄散发着诱人的果香。

“可别小看了这里的葡萄,这是货真价实的地理标志产品,也是货真价实的‘智慧’葡萄,品质优良。”合阳添缘现代农业园区总经理常磊刚时常向游客这样推介自己的产品。

正值暑假,一些小朋友在家长的带领下观察葡萄的茎叶和生长环境,还有不少慕名前来采摘尝“鲜”的游客。“这里的葡萄口感特别好,又甜又多汁。在这里采摘,有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来自西安的游客说道。

常磊刚说,产业园里的葡萄为什么口感好,是因为自2017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启动“一对一”定点帮扶以来,换品种、上设施、铺地膜、装滴灌、改树形,实行果园生草、重施有机肥、探索实施智慧化管理的绿色生态种植模式,短短几年,实现了效益翻番,园区被中科院植保所认定为“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果园生态环境优化葡萄示范园”。在园区的示范引领下,新池镇葡萄产值从原来的每亩2000多元,增加到现在的每亩5000至6000元,成了当地名副其实的精品葡萄产区。

立足红提葡萄优生区优势,近年来,合阳县坚持打“生态牌”,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目前,合阳县林果业面积达61万亩,其中红提葡萄种植面积达20万亩,年产量22万吨,年产值18亿元。建成了红提葡萄种植面积千亩以上专业村20个、设施葡萄专业大村10个,市级以上葡萄示范园8个,其中国家级葡萄标准园1个。“合阳红提葡萄”品牌价值达8.33亿元。

一个“自然秘境”的富裕经——修复一湖水,滋养一方人

2019年,对于洽川人来说,是一个具有转折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洽川迎来了一场不得不经历的阵痛——以洽川湿地为抓手,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黄河最美在洽川”,洽川湿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穿越湿地,黄河流域面积最大的温泉湖泊景区的面纱被揭开。其中最为吸引人的就是7处瀵泉天下独有,其中处女泉、夏阳瀵等最为神奇,人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绸佛身,如沙浪浴,是名副其实的“华夏一绝”。

迷人的自然风光,吸引众多游客前来的同时,人水矛盾可想而知。作为中国西北地区面积最大、生物种类最多的天然保护湿地生态区,湿地湖泊一度出现过被酒店、农家乐包围的景象。为此,合阳县委、县政府清醒认识到“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开展湿地保护修复,就是要把不符合湿地保护区要求的项目清理拆除,还湖于民、还绿于民、还生态于民。”

随即,以打造黄河文化旅游核心区为目标的一系列行动铺展开来——

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合阳县在设立县级湿地保护管理机构、成立湿地保护管理稽查大队、推出湿地保护管理新政、将湿地保护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等方面创造了多项“全省第一”。

加强湿地保护修复。实施“一退二限三还”(“一退”即退耕,“二限”即限制鱼塘、限制莲池随意扩展,“三还”即还芦苇、还水面、还湿地)生态恢复治理行动。累计清理恢复湿地9600亩,栽植水生植物4万余平方米、芦苇30.3万余平方米。

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北方鹭岛生态保护区建设项目,设置鸟类招引区、鸟类湿地活动科普区等七大功能区。鸟种类由原来的148种增加到现在的170种。

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建设了处女泉、福山等六大生态景区,融合诗经文化打造旅游品牌。洽川已荣获国家水利风景区、中国最具潜力的十大湿地公园等称号。

“好风景”也带来了“好钱景”。短短几年时间,洽川休养生息,养好了“关中绿肺”,也有效打通了“绿水青山”化为“金山银山”的价值转换通道。今年“五一”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17.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3亿元,其中洽川接待游客4.39万人次,门票收入116.1万元,同比增长407%。

山一程,水一程。新征程上,合阳县将不断夯实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根基,筑牢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银行”,向着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继续阔步向前。

来源:渭南日报

责任编辑:陈焕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