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咏的那个原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众所周知,这首《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是我国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年)的成名诗。
近期,区内的几个文友在文章中言说,此诗的创作地在渭南市临渭区东原,而且东原的长寿原文化广场旁边还立了一个牌子,介绍古皂角树附近就是创作地。虽然他们言之凿凿,但我却将信将疑。
白居易宅在临渭区
据史料记载,白居易祖上是郿人(今陕西眉县)白起,秦始皇感念武安君白起对大秦的功劳,封其子白仲于太原,白氏便以太原为家,史称太原白氏。北齐时,白居易的先祖白建为五兵尚书,有军功,赐田韩城,白氏便在韩城安家,韩城有白氏墓茔。白居易的曾祖白温时把家迁到当时的下邽县下邑里(今渭南市临渭区下邽镇西关村一带)。白温历任唐朝检校都官郎中、散大夫给事中等职,祖父白鍠、父亲白季庚一直在地方任职。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白居易登进士榜第四,“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初任周至县尉,三年后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白居易信佛,他认为自己的升迁是托了家乡金氏村兴福寺的福。804年,三十三岁的白居易便把家搬到下邽县义津乡金氏村(今临渭区信义街道上太庄西),并给兴福寺每尊佛像各缝制了一套紫兰衣,自此兴福寺又被称为紫兰寺,金氏村也被称为紫兰村。“春二月,始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有《泛渭赋》《下邽庄南桃花》等诗作留史。此心安处是吾乡。五代人刘昫等所撰《旧唐书·白居易传》云,“至温,徙于下邽,今为下邽人焉。”
(网图)
元和六年(811)四月,白居易四十岁时,五十七岁的母陈氏卒宣平里,他与三弟白行简率家人扶灵柩回到金氏村丁忧。不久,他三岁的女儿金銮子病夭。同年十月,白居易在距金氏村西北方向三里许的高地洪义原(即北原)修建了白氏祖茔,把寄葬在长安的曾祖白温的灵柩、权厝在下邽县下邑里的祖父白锽灵柩,权厝在新郑县临洧里的祖母薛氏灵柩以及在襄阳东津乡的父亲白季庚的灵柩和他母亲的灵柩,迁葬到祖茔。元和八年(813)二月,白居易把寄葬在符离县的外祖母灵柩和四弟白幼美的灵柩也迁回下邽祖茔安葬,从而建立了一个上自曾祖父母,下及妻女等五代十数人的白氏陵园。白居易晚年曾为自己亲拟了《墓志铭》,也想在百年后魂归故里,可惜他与世长辞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只能长眠洛阳香山琵琶峰,在家乡留下了衣冠冢。白氏原墓茔规模宏大,白居易的“铁杆粉丝”唐宣宗李忱御封程公守墓,累年祭祀,香火不断。
白居易第一次踏上家乡的土地是在773年,那年祖父白锽(巩县令)病逝于长安,归葬下邽县,年仅两岁的白居易随父白季庚到下邑里为祖父守孝。白居易退居渭上守孝的四个年头里,为祖父白锽写了《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为其弟白幼美写了《唐太原之殇墓志铭》,寄托了他的哀思。守孝期间,他脱去官衣,开始督课种田,农事之余饮酒、礼佛、读书、弹琴、创作。835年清明,64岁的白居易回到家乡祭祖,小住,这是他最后一次回乡。唐宣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病逝于洛阳。据考,白居易在下邽或怀念下邽所作诗文共260余篇。
白居易咏的那个原
我查阅了一些白居易研究专家的文章,又查阅了白居易年谱,均表明公元772年白居易生于新郑县(今河南新郑县)东郭宅,从幼年到少年,他一直跟随在地方上任职的父亲白季庚迁转。十五岁在越中,作《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是今存白居易最早的作品。
贞元三年丁卯(787),白居易十六岁,仍在江南,先后旅居苏杭,自云:“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著名的“顾况戏白居易”的故事便在随后发生:
比白居易稍晚的唐代人张固在其著述《幽闲鼓吹》云,“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唐末五代人王定宝《唐摭言》记到,“乐天初举,名未振,以歌诗投顾况。况戏之曰: ‘长安物贵,居大不易。’及读至《原上草》,云:‘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曰,‘有句如此,居亦何难?老夫前言戏之耳。’”
后晋《旧唐书·白居易传》载,“年十五六时,袖文一篇,投著作郎吴人顾况。”
北宋官修《新唐书》云,“未冠,谒顾况。”
南宋尤袤《全唐诗话·白居易》:“乐天未冠,以文谒顾况,况睹姓名,熟视曰:‘长安米贵,居大不易。’”
现代著名作家任见在撰写《白居易传》时先考订《传主年谱》,他认为,“贞元三年丁卯(公元787年),白居易十六岁。自云:‘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旧唐书》本传云‘年十五六’,游长安。‘就宾贡之列’;献《中和节颂》。有《病中作》诗。”“贞元五年己巳(公元789年),白居易十八岁。有考证谒顾况事系于本年。其时盖已十七八矣。顾况为著作郎在贞元三年六月至五年三月后不久;且以‘长安物贵,居大不易’为谑,为两人同在长安之证。”
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的主人公是明确的,发生的时间不管是白居易十五六岁时,还是十七八岁时,总之是在他未出名时;故事的发生地有的说是长安,《临渭区志》认为发生在苏州,本文暂且不论;而那个激发诗人创作灵感的“原”又在哪里呢?
最近,我看到一个说法,认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原作是“咸阳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直到清朝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订《唐诗三百首》时,才将诗题为《草》(一做《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咸阳原上草”改为“离离原上草”。据说孙洙之所以这样改,是因为这首诗的尾联“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之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离离”是“茂密繁盛貌”,“萋萋”是“草木茂盛貌。”经此一改,首联上阙“离离原上草”便与尾联下阙“萋萋满别情”相呼应,可谓妙笔生花。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自唐以后一直被人们吟诵不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句古谚,“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自孙洙编订的《唐诗三百首》刊行后,便“为家塾课本,俾童而习之,白首亦莫能废。”按照这个说法,我再结合白居易《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的讲述,白姓源自战国时楚国公族芈姓,始祖白胜从吴、楚逃秦,成为秦国名将,他的裔孙白起有大功于秦,被秦王封为武安君,立祠庙于都城咸阳,至唐仍存。帝都长安与古都咸阳仅一河之隔,其时游历长安的白居易站在天赐与人文完美结合的咸阳原上,脑海里充盈着先祖的荣耀,但面对悠远的“古道”、沧桑的“荒城”与齐膝的野草,诗人“怀古生远思”,有感而发,便是情所使然。
有人认为该诗的创作地是上都长安南原,也有人说在神都洛阳附近,似乎长安、洛阳近郊都能找到诗中的“原”“古道”与“荒城”,也是王孙贵胄经常发生离情别伤之地,但咸阳与长安、洛阳相较,更易触发诗人追怀思源崇祖的天然血脉情感。
史料及白诗表明,此前白居易并无独立到过华州下邽县和京兆府渭南县的记载,再看诗中对应的景致,当时的广乡原(今渭南东原)、青原(今渭南西原)均不齐备引发白居易创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这一千古名诗的元素。所以,白居易描写的那个青草茂盛的“原”绝不会是渭南城南边的南原或者东原。
1381年,下邽县并入渭南县(今临渭区),渭南县自此也被认为是白居易的家乡,无可置疑。在这个注重名人效应,争抢文化名人的时代,在全幅上演“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到处安家,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四处显灵”的大潮下,人们为推动地方经济而挖掘地方文化源流本无可厚非。但历史可以挖掘,却不容捏造。既然我们坐拥“白居易家乡”这一靓丽名片,为何不在深度、广度、关联度上进行多维度挖掘,利用短视频效应助力经济活跃度,以主播说名人,讲名人故事等形式助推“地灵”与“人杰”之间的良性互动,增添“三贤故里”旅游、投资热度?!
2024.7.21
作者介绍:一土原名王茹辛,陕西渭南人,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高级教师,著有散文集《渭城轻语》,参编《油王村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