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渭南 美在生态 ——2023年以来全市生态环境工作综述
本报记者 白冰涛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秦东大地,清澈的天空映衬出白云的悠然,满目的绿景让人心旷神怡。人们不由地感叹,渭南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
2023年以来,我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努力书写天蓝、地绿、水清的“环保答卷”,全市生态环境改善明显,美丽渭南建设迈出重要一步。
蓝天如洗 清风拂面
2023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4.97,同比下降3.9%;优良天数254天,同比增加44天,创历史最好成绩。
在2023年度全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考核中,渭南被评为优秀等次。
今年截至5月27日,我市大气环境质量综合指数5.06,同比下降16.5%;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退出后20名;优良天数94天,同比增加12天;PM2.5浓度52微克每立方米,同比下降26.8%。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一季度,我市空气质量和PM2.5浓度改善幅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双第一”。
成绩的背后,是壮士断腕的决心、艰苦卓绝的努力、夜以继日的坚持、勠力同心的奋斗。
2023年4月,我市启动为期5年的大气污染治理专项行动,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行动指挥部,抽调66名干部开展实体化运作。市委将大气污染治理确定为市委常委主题教育典型案例,市政府主要领导分7个专题开展调研督导。市县镇村纵向联动、行业部门齐抓共管,有效保障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科学制定大气治理“两方案一规划”,不断深化“75311”指挥调度工作机制,坚持日控月考,常态化分析研判,每日通报指标完成、排名和管控措施,每月预警全市后二名,每季度约谈全市后二名,压紧压实各县(市、区)属地责任。
设置基层环境治理网格19706个,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体系,确保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整治。
及时修订《渭南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关中城市群大气治理联席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强力推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我们就是一个工地一个工地盯,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管,一个指标一个指标抠,一天一天争,推动大气治理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让‘渭南蓝’逐渐成为常态。”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科科长段立强说。
碧水荡漾 水清岸绿
漫步沋河湿地公园,波光潋滟,飞鸟翩跹,美不胜收。
这是我市水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
在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我市以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为主线,以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补短板、强弱项,全市水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按照“流域统筹、区域落实”原则,我市实施9个国考断面“十四五”水体达标方案,每年组织各县(市、区)编制并实施市考断面“一断一策”年度水体达标实施方案,全力推动断面水质达标。
为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我市围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水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积极策划包装项目。2023年以来,启动实施水污染防治项目10个,全市总投资1.98亿元。建立“月预警、季通报、年核算”机制,实施重点流域水生态补偿制度,倒逼各县(市、区)落实属地责任。每月召开全市水环境巩固提升工作调度会,通报断面水质状况,开展重点涉水污染源督查,全面提升水环境风险防控能力。细致开展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工作,不断强化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与监督管理。
数据显示:2023年,全市9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均达到或优于考核目标,地表水优良比例100%,优于年度考核目标77.8%的要求,无劣Ⅴ类断面,纳入国家考核的5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均为Ⅲ类及以上,达标率100%。
绿色发展 携手同行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我市坚持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稳步推进美丽渭南建设。
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保护动作多。我市完成了秦岭区域0.61万亩采石矿山治理恢复,完成北部山区1.59万亩治理任务,治理率达到84.6%。组织开展2轮次秦岭暨桥山区域生态环境联合执法检查,秦岭33个“乱排乱放”问题点位销号备案工作按期完成。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渭南市北部山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于今年5月1日施行。完成秦岭北麓(临渭、华州、华阴、潼关)及陕西黄河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合阳、大荔、潼关)生物多样性本底资源调查评估报告编制。
土壤污染防治效果显。我市(潼关县)是生态环境部在全国确定13个城市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围绕提金废渣(尾矿)堆放、流域水污染两大重点问题,我市开展全面调查工作,摸清了潼关县废渣、土壤、水体、底泥、主栽农作物的污染底数,制定了防治监管措施,建立了尾矿库问题清单,完成了治理试点工程等,夯实了先行区建设基础。同时,狠抓项目建设,目前正在实施潼关县土壤污染状况加密调查、马家寨提金废渣综合整治示范项目等,通过土壤污染治理项目实施,有效改善当地土壤环境质量。
环境监管执法效能提升快。2023年,我市先后组织开展了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排查、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等19项专项执法检查,共出动执法人员1.4万余人次,检查企业5700余家次。今年组织开展了火电、垃圾焚烧发电、钢铁等12个重点行业企业专项执法检查,出动执法人员4700余人次,检查企业1600余家次。2023年共受理、转办、查处各类环境投诉案件1074起,已全部办结,办结率100%;办理污染投诉有奖举报案件51起,发放奖金4.2万元。今年截至5月底,全市共接处污染投诉案件154件,目前办结146件,办结率94.8%;办理污染投诉有奖举报案件10起,发放奖金7400元。
生态环境督察整改力度大。我市组织召开了中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暨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督察典型案例整改工作推进会,组织专人实地核查整改进展,推动督察整改与排查整治一体推进。截至5月底,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19个问题整改完成14个,2023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3个问题整改完成2个,第二轮省环保督察59个问题整改完成56个,省大气污染治理专项督察40个问题整改完成36个。
此外,我市持续提升生态环境应急处突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用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建设美丽渭南的新征程上,全市生态环境系统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让良好生态成为渭南最亮丽的名片。
来源:渭南日报
责任编辑:陈焕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