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渭南丨聚书以贻子孙的宋代廉吏宋珰
《临渭区志》“政治人物”里收录了一个叫宋珰(933—993)的北宋人,说他是宋代华州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湭河川人,大藏书家。
历史上,宋珰是宋太祖赵匡胤乾德(963~968)年间丙寅(966)科进士第六人,和北宋华州下邽县(治今临渭区渭河以北区域,今属临渭区)寇准之父寇湘交好,被寇准尊为同乡前辈。宋珰拔萃登科,初授青城县(今四川灌县西)主簿。他生性清简,喜欢文章,喜爱书法、收藏图书,任满时抄写的文章动辄达数千卷,史书上说他“好写书,秩满,载数千卷以归。”
宋珰不仅“好写书”,还好“唯聚书”。初登仕途,其官誉便为永兴军(治今西安)节度使吴廷祚所知,遂奏调为幕府,掌书奏事。由此,宋家便离开渭南迁居长安。开宝四年(971),吴廷祚去东京开封为宋太祖祝寿,后身患重病诊治无效亡故。吴死后,宋珰任下邽县主薄。因政绩突出,一年后被擢拔为著作佐郎,转升绵州(今四川锦阳)知州。
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调宋珰为右赞善大夫、峡路(治今陕西汉中)转运副使。任期满时,因治绩显著,朝廷诏其进京,赏赐绯鱼袋(绯衣与鱼符袋,唐制五品官员以上佩,宋因之)。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宋珰调任秦州(治今甘肃天水)知州。当时秦州地域偏远,民族杂居,但宋珰体恤民力、秉公执法,把秦州治理得井井有条,随升监察御史、陕西转运使。期间,为大名府成安县(今河北邯郸市成安县)知县寇准牵线做媒,寇于984年迎娶转运使许仲宣之女许绥之为妻。宋珰调离后,韦亶代知秦州,不足百日韦亶便“坐事系狱”,宋太宗因为宋珰此前做过秦州知州,而且很有建树,就赐钱50万命其再知秦州。他到任后,严厉整治秦州韦亶旧部,清肃吏治,惩治贪赃枉法官员,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一时秦州大治,史书称他“安集诸戎,部内清肃”,从而使百姓晏乐。
宋太宗雍熙(984—987)初,宋珰转任比部员外郎,六年后奉旨回京面圣,太宗赏赐其金紫,授度支判官。不久,转任屯田郎中并任益州(今四川成都)知府。当时益州因受天灾影响,“岁饥多盗”,社会治安极差,百姓生活及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宋珰上任伊始,就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判,亲自部署擒捕盗贼方略,平息祸乱,活跃多时的盗贼势力终被扑灭,社会秩序井然,因此再一次受到了皇帝的嘉奖。
宋太宗端拱(988—989)初年,宋珰升迁为右谏议大夫。适逢两川转运副使因罪入狱,于是宋珰又转任西川转运使兼左谏议大夫,后又改任陕州(今河南三门峡)知府。按照宋珰的政绩,任满后很可能入部坐堂,成为京官。但有宋一朝,水旱、蝗灾、地震等灾害频发。据统计,从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320年间,两宋爆发瘟疫共计 49 次之多,平均 6. 5年发生一次。宋太宗淳化年间(990—994),一向富庶的三吴地区(即吴郡、吴兴和会稽,相当于今天苏南、上海和浙东一带)爆发了大饥荒,大灾之后接踵而来的是瘟疫流行。史载淳化四年(993),三吴“岁饥、疾病,民多死”。大旱叠加瘟疫,使北宋粮仓受到严重威胁,宋太宗决定选派擅长地方治理的“长吏”前往灾区控制疫情,救治百姓。经过朝廷遴选,决议把这一重任压在年介花甲的地方干吏宋珰身上。接到苏州知府任命,他临危受命毅然前往三吴,“忘其身以恤民”,以死报答皇帝的重托。当时,很多人都在想方设法逃离疫区,可宋珰却要以身犯险,手下人纷纷劝诫他借机向皇帝称病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但他力排众议,“天子以民病俾我绥抚,我以身病而辞焉,非臣子之义也。”其实,宋珰这个忠勇耿介的西北汉子体格向来硕健,当时只是足疾在身,行动略有不便,却很少生病。但他心系朝廷欲为君分忧、身系治所愿为民解困、思虑所指想为子孙解惑,所以仍坚赴江南,驻节苏州,带病在四乡赈济饥民,组织抗疫。但因三吴瘴气氤氲,加之水土不服,不久宋珰就染上了恶疾,而且越来越重。很多人劝他保命要紧、趁早回去,但宋珰认为,“民病”之苦远在“身病”之上,严词加以回绝,说圣上就是日夜担忧三吴百姓的病痛疾苦才派我来这里,若我以身染恶疾而要求辞任,这绝不是一个臣子的作为!按照《宋史》记载,太白星主刀兵,那年的星象是太白冲犯南斗,而南斗在人间刚好对应的是吴地。宋珰见此星象,长叹“斗为吴分,民方饥,天象如此,长吏得无咎乎?”
淳化四年,宋珰终因恶疾不治而卒于异乡,享年61岁。宋太宗闻之悲切,为其哀悼。为了表彰宋珰勤勉克己的精神,朝廷决定任用其子宋明远为蒲城(今渭南市蒲城县)主簿,并允其前往三吴“俾护其丧归葬焉”,护送父亲的灵柩归葬家园。宋珰死后,寇准前往宋家吊唁,发现其家徒四壁,便问究竟,家人说宋珰已将家产大部分变卖用以救助家乡华州百姓,寇准听后深受启发,也积极为家乡捐款抗灾。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宋珰本性尚清简,官风清廉,为官三十年,深谙民之疾苦,却未尝问及家事,为世人所称道。他虽然一直在地方任职,且历任官职之多少见,也没有经天纬地的大功绩,但他却常因一心操劳国事,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政绩突出,多次受到朝廷褒奖,史称“清俭”。宋朝推行高薪养廉制度,官员工资待遇很高。但宋珰为官一生,没有给子孙留下万贯家资,留下的只有好读书、好聚书的家风以及廉洁的官风。他酷爱聚书,亦好抄书,每一任届满,都会拉回数千卷书“聚书以贻子孙”,“使不忘本也”。良好的家风荫及后世,他的三个儿子日后均成长为国家栋梁:长子宋明远,淳化三年(992)进士,以父丧被录为蒲城县主簿,后晋都官员外郎,累赠至光禄卿;次子宋柔远,举进士及第;三子宋垂远,阁门祗侯。
在好书家风的影响下,长孙宋寿昌官至通判邠州事,迁国子博士,虞部员外郎,与“北宋第一完人”、两宋出将入相的天花板范仲淹同僚交好;他的小舅子是被后世称为“关学”始祖的大儒张载,由此学政一体的宋家又与当时著名的程朱理学的二程家族、“蓝田四吕”成为姻亲,家学渊源更加深厚。
按照横渠先生张载撰写的《宋府君墓志铭》记载,宋家从唐末的宋懃开始出仕,至宋珰已累四世,其父宋鸾为宋太祖的正八品监察御史,宋珰及子孙又先后在太祖、太宗、真宗、仁宗数朝任职,有明确记载的共有八代,从而颠覆了古人“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预言,也书写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传奇。由于宋珰学养深厚,官声清誉,政声卓著,所以元代政治家、军事家脱脱在修撰《宋史·列传》时为之立传。
现在再回头,大宋这个以“宝臣”为字的廉吏,确实“字”如其人,“忘其身以恤民”的作风成就的是一个王朝不折不扣的“宝贝臣子”,他的官德、官声以及遗训不仅是渭南的骄傲,也是国家之宝、民族之宝,值得后人赞赏和再学习。
【作者简介】
来源/渭南日报 编 辑/黄 玮 审 核/崔晓怡